2023-05-01 19:13:58 来源:民生周刊
孩子沉迷短视频,怎么办?没收手机,采取“打”或“吼”等强制手段干预,有时,一禁了之的效果并不佳。
如何解救被短视频“绑架”的孩子?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,应注意把控孩子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间,同时,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,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,以身作则,减少自身观看短视频的时间,陪伴孩子健康成长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强制还是疏解?
曾先生是一名医生,他的儿子接触短视频是从2020年初开始的。疫情3年,儿子经常一个人被封控在家上网课,平板电脑和手机既是他用来上课的工具,也是他寂寞时的“玩伴”,更成为一个人在家感到害怕时用来壮胆的“武器”。
儿子告诉曾先生,有时候遇到雷雨大风或者家里有什么声响,就把平板电脑的音量开得很大。
但是,曾先生发现,儿子上网无师自通,没几天,就在微信、抖音等平台注册了账号,除上课外,其余时间都交给了手机和平板电脑。他和妻子下班回家,儿子时常还玩得不亦乐乎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儿子开始疯狂在一些平台刷短视频,特别喜欢看一些“脑残式”的搞笑视频。
“网课,让孩子迷上了电子产品,电子产品让孩子的成绩急速下滑,今年上半年开学,学校补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,孩子的成绩为班上倒数。”曾先生十分焦急,“进行了几次数学小测,100分的题目只得了30分,他妈急得快要崩溃了。”
为了解决问题,曾先生把儿子能接触到的所有电子产品都没收了,一边还苦口婆心地讲道理,花了足足两个月时间,儿子才逐渐不再依赖和沉迷短视频,现在基本上能做到令行禁止,数学成绩也有所好转。
尽管奏效,但在梵客家居品牌运营总监刘岩松看来,面对孩子沉迷短视频,很多家长的做法是没收手机,采取“打”或“吼”等强制手段干预,这些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。
刘岩松的女儿今年10岁半,平时经常需要使用手机“打卡”。刘岩松注意到,女儿在学校跟同学交流,了解到很多同学喜欢看短视频,通过短视频彼此之间知道了一些网络流行词。
“有时候打完卡,她会玩一下手机,也会刷短视频。我和爱人工作忙,盯不了那么紧。后来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,把短视频平台改成青少年模式。时间久了,发现她确实有点儿沉迷,我们就跟她一块儿刷,刷到有趣内容,一起分享。”刘岩松说。
通过自己的经历,刘岩松认为,对于儿童沉迷短视频的问题,要对症施治,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刷短视频,共同观看孩子经常刷的视频内容,找到孩子的兴趣点、关注点,分析出孩子喜欢刷短视频的具体原因,再制定解决办法。
在刷到一些知识型的博主时,刘岩松就主动给女儿补充一些文化常识。比如,在观看关于李白诗词的视频时,他会介绍李白的经历,和她一起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。慢慢地,刘岩松发现,当刷到一些哲理性的短视频时,女儿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“如果家长没收手机,孩子可以偷偷去拿,强制手段只能限制一时,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找到孩子沉迷短视频的原因,是性格太内向、交际能力不足,还是关爱缺失、亲子关系疏远?还是学习压力大,需要缓解?”刘岩松分析。
“堵不如疏,你不能一下子掐断,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网络。如今是信息社会,互联网时代其他孩子都在参与、都在接触,你让她一下子不接触手机,是不可能的。”刘岩松说,“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、一定的内容范围,好的内容一块儿看,她就会乐在其中,就会有兴趣,也会学到很多知识。我觉得,从这个角度来说,孩子观看短视频不一定全是坏事。”
把关
青年作家李纯的儿子马上要参加中考。李纯告诉《民生周刊》记者,儿子经常会在一些视频平台上看数学、物理等知识的讲解,有时也会看一些短视频放松一下,但时间整体控制得不错。
“上小学时很重视素质教育,到了初中孩子会忙一些,以学习类或寓教于乐的视频为主,注重趣味与知识的结合。”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问题,李纯也认为,“宜疏不宜堵”。
李纯举例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很多家长也为孩子迷恋武侠小说、言情小说、流行歌曲而忧心忡忡,但那一代人并没有因此被毁掉。
李纯说,作为新兴的媒体传播形式,短视频本身有利有弊。同样是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题材的短视频,有的孩子通过视频饱览山河湖海,有的体味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潇洒痛快,也有的孩子热衷观看科技小制作、物理大神分享心得,以及美食、手工等。
“作为家长,对短视频一禁了之,是最省事却可能是最失败的做法,因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辨别、选择与自律,没有教会他面对人生的惊涛骇浪,从容选择、驾驭自我的方法。”李纯说,“即便今天可以封掉禁看,却封不了孩子成年后要面对的种种‘猛兽’,也没有谁,会再为孩子让道而行。”
“小学生现在时间都比较紧张,作业多,完成作业后偶尔会看些好玩的短视频,放松一下,我们管得严,主要是会对短视频内容进行选择。”赵泽林是武汉一所高校的教师,孩子今年上五年级。因为早已意识到短视频对孩子会产生的不良影响,他平时尽量避免孩子接触手机。
“短视频具有这种前所未有的时空穿透性,突破了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的时空界限和传统约束,其传播的便捷性、内容的多样性和管理的滞后性等相互叠加。”赵泽林说,“不仅极易触发各种社会舆情,更容易让许多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深陷其中,不能自拔。”
作为父亲,赵泽林思考得很深。他认为,需要从学校、家庭、社会3个基本渠道强化青少年对短视频等即视传播内容的自我保护意识,更需要从技术、伦理、法治等方面,强化短视频技术应用、生产制作和社会传播的全方位伦理与法治综合治理。尤其是要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,完善短视频制作与传播的内容审查与监管制度,运用人工智能电子追踪等先进技术手段“全链条”强化短视频的审查与传播,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,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通过短视频获取什么内容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由于工作原因,马立经常会接触很多孩子的家长,她是北京市朝阳区彩虹村庄康复中心教学教研负责人。家长们经常会和她聊起孩子迷恋短视频,许多人叫苦不迭。
在马立看来,应继续开展专项活动,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,相关部门应明令禁止发布造谣传谣、虚假情报、错误导向的短视频内容,网站平台也要做好自我管理。
“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,各大短视频平台收集到用户的年龄信息,可以按时段或者按客户年龄段为其推送适合孩子观看的短视频,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观看的内容是优质的。”马立说。
马立建议建立适合孩子们的阅读平台,可以联合教育部门,以短视频或者动画闯关游戏的形式,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制造推送需要的知识。
树立榜样
马立认为,家庭特别是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,减少自身看手机的频率和时长,多陪伴孩子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内容,规定看手机的时间,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。
“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与户外活动,如适合孩子们的集体游戏或劳作手工课、中草药或植物种植等,孩子所在社区也可以行动起来,让孩子们在社区就能找到游戏伙伴。多参与户外游戏或活动,会减少刷短视频的时间。”马立说。
北京一家汽车租赁公司负责人王宝春有两个外甥,他发现,两个孩子课余时间经常抱着平板电脑打游戏、看视频,家里来客人都不抬头,更不会主动打招呼。
“这是很不好的习惯,不礼貌,并且孩子经常看的是一些搞笑视频,非常浪费时间。”王宝春说,“受时长所限,短视频的内容很多十分浅显,还有部分不良内容,长期来看会影响孩子深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,还影响社会交往。”
“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进行时间管理,通过管理限制和兴趣转移,减少孩子对短视频的依赖,引导孩子规划好每天学习的时间,并逐渐从陪伴、督促孩子学习,到养成其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。”王宝春说,“培养其他兴趣以取代孩子观看短视频的行为,如培养孩子进行体育运动、读书及歌曲舞蹈等。”
王宝春建议,可以对孩子的娱乐活动进行时间和时长限制,必要时增加前置条件。例如,达成某学习目标或完成某项活动后,才可以进行娱乐。
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导师。王宝春说,家长首先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。另外,多陪伴孩子学习和玩耍,去室外活动,以身作则,引导并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。“至于那些已经沉迷或观看短视频成瘾的孩子,家长应尽快带其前往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。”
(□ 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张兵)
关键词:
上一篇:看与不看的拿捏-环球新视野
下一篇:最后一页